21世纪电力行业发展的领域及布局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化改革方向,21世纪初期中国电力工业着力于体制建设和机制转变,真正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自律服务、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体制框架。分"四步走"完成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农村电网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实行的新型管理体制;加强农电企业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因此,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布局有以下几方面。
1、调整电力结构调整电力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21世纪初期电力工业的首要任务。 一是调整电网与电源比例。针对电网建设投入不足,造成电网与电源发展长期失调的现象,必须加大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十五”期间电网建设的投资将占全部电力建设投资的40%,逐步扭转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局面,力争达到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是调整东西部的电源布局。为贯彻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电东送",必须在规划上调整东西部电源建设的布局。"十五"期间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加快西部地区电力的发展速度,同时对于东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华东、山东、广东等省区的电源建设要严格控制,要严格控制常规燃煤电厂的建设,为"西电东送"让出市场份额。 三是调整电源中水、火、核电的比例。大量发展火电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也使得中国发电能源结构失调,因此必须通过加大水电开发力度,逐步提高水电装机在整个发电装机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等措施,使中国发电能源结构趋于合理。 四是采用多种能源。除常规燃煤火电、水电、核电外,要通过引进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发展新能源发电等措施,促进中国发电能源来源多样化。"十五"期间,要抓住机遇启动进口LNG项目;新能源发展的重点是风电,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风电要继续搞好试点。 五是加大"以大代小"和技术改造力度。"十五"期间,在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基础上,根据条件和需要,安排"以大代小"项目的建设。对200MW级和300MW级火电机组进行更新改造,降低煤耗,提高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和调峰能力。200MW和300MW级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分别降低10g/(kW.h)和10-15 g/(kW.h),主要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达到50%,合理延长机寿命。自动化达到集控水平,基本满足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要求。实现水电站无病、险坝;使大中型水电机组平均等效可用系数保持稳定;对部分水电机组进行扩机增容改造,提高出力和效率,提高水电站自动控制水平。 六是加强电网调峰能力。要加强需求侧管理,运用价格杠杆调节需求,适度提高负荷率,减小峰谷差。加大对现有机组的改造力度,以增加调峰能力;新上机组,必须要求具有良好的调峰性能,同时根据需要,适当安排调峰机组的建设。动用多种手段加强电网的调峰能力。
2、重点发展电网,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 调整电网与电源的发展比例,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逐步扭转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局面,力争达到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电网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重点加强、改造和完美输电网及受端网络,远近结合,优化结构,逐步实现分层分区。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跨大区联网。 “十五”期间,重点是加强、改造及完善各省主干网架、大区主干网架和受端网架,为大区电网间的互联奠定良好基础。到2003年,以三峡电站建设为契机,首先形成中国的中部电网;到2010年中国电网基本形成北、中、南3个跨区互联电网。北部电网由华北、东北、西北及山东电网组成,其中西北电网在330kV电压之上出现750kV电压等级的输电线;中部电网由华中、华东、川渝和福建电网组成;南部电网由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香港、澳门及海南电网组成。随着电网不断扩大和主网架的加强,电网之间相互靠拢和出现多点互联,预计2010-2015年期间基本形成全国统一的联合电网。 继续高标准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和东北与华北联网工程。此外,还要实施福建与华东联网、西北与华中联网、川渝与西北联网和山东与华北联网工程(通过王曲电厂输电工程实现)等。仅"十五"期间跨大区送电及联网工程新增500kV交流线路就有2500km直流线路1600 km,直流容量5760MW。同时还要做好西北与华北、山东与华东、南方与华中、海南与广东、福建与广东等联网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 配电网发展主要是做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城市电网发展重点是结合城网实际,完善和加强受端网供电网架,优化配电网络,重视与城市建设工程协调,提高配电网运行监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农村电网发展重点是根据电网实际,优化农村电网结构,降低损耗,提高农村电网安全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
3、积极发展水电 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电力工业要积极开发西部的水电资源,实现"西电东送"。水电是清洁能源,集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于一体,其防洪、排灌、航运等综合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应加大开发力度。重点开发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及其干支流、红水河、澜沧江中下游和乌江等流域,实行流域梯级滚动开发。争取"十五"末使中国电源结构中水电比重达到25%,2015年左右力争提高到30%;2015年后,争取继续加快水电开发过程进一步提高水电开发程度。通过加快开发水电,积极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电力发展。在调峰能力弱、系统峰谷差大的电网,要在对各种调峰手段进行充分技术经济论证和电网调峰规划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效益好的优良站址,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4、优化发展火电 优化和调整火电机组结构、技术结构、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通过优化火电结构促使火电技术产业升级和更新。大力推行设计改革,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一是燃煤电厂主要建设单机容量300MW及以上的高参数、高效率、调峰性能好的机组,引进和发展超临界机组,积极推进CFBC、PFBC、IGCC等洁净煤发电示范工程的前期工作,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流化床技术和脱硫技术,加快流化床锅炉和脱硫设备的国产化。根据资源经济性和电网需求,"十五"重点建设四川白马CFBC、大连台山和江苏贾旺PFBC、山东烟台IGCC等洁净煤发电试点项目。二是实行输煤与输电并举,重点在"三西"、西南等能源基地进行规划布局,视市场需要,分阶段分批投资建设坑口电厂建设,推动坑口电厂向东部及沿海缺能地区送电,促进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和推动全国联网。三是采取坚决措施,关停小火电,逐步提高大机组比例。至2003年,全国基本关停规模效益差、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50MW及以下纯凝汽式小火电机组近30000MW。"十五"后2年力争将50MW及以下纯凝汽机组全部关停。到2015年,要把100MW及以下剩余的约15600MW凝气式机组全部关停,同时把200MW及以上大机组的比重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5-10个百分点。四是根据资源经济性和电网需求,在沿海缺能地区及大城市,根据电网需要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一些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适时适量规划建设天然气电站,以满足环保和调峰需要。五是加强调峰手段,加强需求侧管理,适度提高负荷率,减少峰谷差,提高电诵行省?
5、适当发展核电 以国产化为前提,"十五"期间重点开工建设山东核电国产化驱动项目,争取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同时,视国产化进程在广东开工建设1000MW级的核电站。
6、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 "十五"期间在新疆、内蒙古、东北和东南沿海等风力资源丰富地区开发较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场,并加快国产化进程。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发电要继续搞好试点,在西藏一些边远无电县开发光电池发电,解决供电问题;在东南沿海建设潮汐能示范电站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商业化。
7、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力度。一是对新建、改建特别是在"两控区"范围内的燃煤电厂或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火电厂,必须安装脱硫设施;二是位于"两控区"范围内已建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火电厂,在2000年前采取减排二氧化硫的措施,在2010年前分期分批建成脱硫设施或采取其它具有相应效果的减排二氧化硫措施;三是除以热定电的热电厂外,不在大中城市区及近郊区新建燃煤电厂。
8、新技术的开发运用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面临的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和大电网互联问题,环境保护制约问题,以前在电力建设中节约占地等问题,将是21世纪前10年到20年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面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电力系统发展的巨大挑战,必须研究开发面向21世纪的先进电力系统技术。主要是4个方面的技术: 一是大容量交/直流输电技术。应当积极研究500kV同塔双回、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和大容量高压直流输电的研究。直流输电以其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控制调节灵活等优点受到电力部门的欢迎,在中国将有进一步应用的前景。在直流输电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轻型直流输电的研究与应用。 二是灵活交流输电(FACTS)技术。FACTS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引入的、可控制的一次设备,FACTS装置的应用可实现对交流输电功率潮流的灵活控制,为未来电力系统动态和稳定性控制的新策略提供了必要手段。 三是大电网互联的运行控制技术。大电网互联及跨国联网的发展趋势,使世界各国对大电网互联运行控制问题格外关注。大电网互联的运行控制技术应加强互联电力系统低频震荡控制的研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电网安全监视和稳定控制中应用和防止大面积停电控制和恢复策略研究。 四是电力系统分析和仿真技术。主要开发研究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分析软件技术及电力系统数学仿真与物理模拟。中国在电力系统分析技术方面所开发的软件基本上能满足国内电力系统分析的需要。面对迅速加强研究和开发工作,巩固和发展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为中国电力系统发展服务,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走上国际。
|